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简介
超常环境非线性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郑哲敏院士为第一任主任,在1999年进入国重序列,更名为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时任主任为白以龙院士),2025年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
实验室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非线性力学领域为国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科技部组织的历次国重评估中均名列前茅,并于1995年和2010年两度获评“优秀”。到目前实验室已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近10年有3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郑哲敏院士,2012年)。
超常环境非线性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秉承“工程科学”思想,围绕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瞻性需求,聚焦力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装备中的超常技术原理。实验室定位于建制化定向性的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防、交通、海洋等领域中动能结构侵彻能力和精度提升、高铁减阻延寿、高速水下航行体降噪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固体强度与破坏、超常环境流固耦合、湍流与复杂流动三个方向,研究不同时空尺度损伤的微观起源与演化,流固耦合系统跨尺度力学规律,多尺度流动时空结构的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超常环境非线性力学前沿基础研究,突破传统连续介质非线性力学理论框架,建立多尺度的非线性耦合新理论和方法。实验室将紧扣上述两个科学问题,建立多尺度时空结构非线性力学新体系,解决制约超常服役条件下先进装备追求极致性能的力学瓶颈,实现非线性力学前沿理论与超常技术的源头创新,促进重大工程的跨越发展。
实验室注重原始创新,夯实自身的学科特色—多尺度力学,是国内非线性力学研究的主要基地,也是国际同行重点关注的多尺度力学研究机构,在国际力学界的重要组织机构和核心期刊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何国威院士领衔承担我国力学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非线性力学的多尺度问题,2020-2024)建设;作为主体单元还承担和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包括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基金委重大项目以及创新群体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
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110余人,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4人)为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海外优秀青年”获得者(合计15人)为中青年研究骨干,公共实验技术平台技术人员、特别研究助理、研究生等相配合的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精干高效的研究队伍。